痛风是最常见的炎症性关节炎,当血清尿酸盐水平持续升高时(高尿酸血症),机体组织尿酸盐过饱和,在关节及周围组织形成结晶和沉积,引起炎症反复发作。
中国痛风的患病率、发病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从 35 岁开始,男性的伤残调整寿命年率、患病率和发病率几乎是女性的两倍[2]。 痛风相伴的危险因素包括肥胖、饮食因素、共病条件(心血管病、慢性肾病、勃起功能障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骨质疏松和静脉血栓栓塞);痛风负担增加的主要原因包括肥胖症和共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的增加[3]。 痛风是一种连续、慢性的病理生理过程,需要长期、甚至是终生的病情监测与管理。临床上一般可将痛风分为四个时期来描述,包括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痛风发作间歇期、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在第二期至第四期有可能发生肾结石。 秋水仙碱或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是急性关节炎发作的一线治疗药物。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合成前列腺素所需的环氧化酶,具有抗炎、镇痛、抗风湿等作用。镇痛机理主要是通过抑制炎症细胞的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环氧酶,减轻炎症介质,从而抑制前列腺素和血栓素的形成。 除了急性期发作的治疗之外,还在于对尿酸的控制。因此,患者可能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降尿酸药物,抑制尿酸合成药常用别嘌醇、非布司他等,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可以减少尿酸生成;促进尿酸排泄药常用苯溴马隆等,可通过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增加尿酸盐的排泄,降低血液中的尿酸浓度。 临床实践证明痛风患者对药物反应存在较大个体差异,从而导致部分患者药物治疗无效甚至产生药物不良反应。 以别嘌醇和苯溴马隆为例: 别嘌呤醇为次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能够减少尿酸合成并降低血中尿酸浓度,是目前临床治疗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首选药物。但临床应用中发现别嘌呤醇可引起皮疹、发热、消化道损害等多种不良反应,其中以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Stevens-Johnson Syndrome,SJS)等严重皮肤反应最为严重,甚至威胁生命。 多项国内外研究表明,针对亚裔特别是汉族人群,带有HLA-B*5801基因的人群服用别嘌呤醇后发生失明、致死及史蒂文生琼森症候群等风险高很多。 美国FDA及日本、中国台湾地区的医疗监管部门已明确要求:医生在对亚裔人群使用别嘌呤醇前,必须进行HLA-B*5801基因检测。 2012年的《美国风湿病学会痛风管理指南》、2015年的 《中国药物代谢酶和药物作用靶点基因检测技术指南(试行)》及2017年的《中国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等均强调:携带HLA-B*5801等位基因者要慎用别嘌呤醇,用药前应该先做基因检测,阳性患者应禁止使用别嘌呤醇。因此,对于打算服用别嘌呤醇的患者,检测是否携带HLA-B*5801基因意义重大。 苯溴马隆是一种传统的促尿酸排泄药物,作用强效,不仅通过阻抑肾小管细胞中的肾脏尿酸盐转运体(URAT1)来降低尿酸的重吸收,且还通过脂肪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 URAT1 来阻遏尿酸的吸收,促使尿酸排泄增加,从而减少血中尿酸浓度。 体内外研究表明,细胞色素P4502C9(CYP2C9)酶是参与苯溴马隆体内代谢的关键酶,CYP2C9*3(rs1057910)等位基因机体突变可改变 CYP2C9 酶结构,使酶活性降低,进而减弱机体对苯溴马隆的代谢能力,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潜在风险[5]。 苯溴马隆的不良反应主要涉及肝胆系统等,长期用药的患者应从最低有效剂量开始服用,同时密切监测肝肾功能。临床指南中推荐将苯溴马隆用于肾功能损害较轻的患者[6]。可在使用苯溴马隆前先进行相关基因检测,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迪谱诊断从药物基因组学出发,参考国内外多部权威指南及相关数据库,一次检测痛风相关一线二线共计6种药物,涉及代谢、毒性相关4大基因,助力痛风精准治疗。 风湿免疫科 参考文献 [1]Arthritis Rheumatol.2020 Nov;2(11):1916-1927. [2]Public Health. 2021 Feb;191:33-38. [3]Nat Rev Rheumatol.2020 Jul;16(7):380-390. [4]Gout:diagnosis and management—summary of NICE guidance,BMJ 2022;378. [5]盛 碧,孟军华,安 靖,吴金虎,宋红艳,李江健,陈 灵,CYP2C9*3 基因多态性对苯溴马隆降尿酸疗效及其肝毒性的影响[J].中国药房,2021,32(06):725-728. [6]中华医学会,痛风基层合理用药指南[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1,20(06):631-638.